新型儲能是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要素,也是培育能源領域新質生產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日前聯合印發的《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2027年,新型儲能基本實現規模化、市場化發展,技術創新水平和裝備制造能力穩居全球前列,市場機制、商業模式、標準體系基本成熟健全,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的多元儲能體系初步建成,形成統籌全局、多元互補、高效運營的整體格局,為能源綠色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當前,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調整,我國能源結構加速轉型,發展新型儲能已成為提升電網調節能力、促進新能源高效消納、保障能源安全、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路徑。
“十四五”以來,新型儲能跑出“中國速度”。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裝機規模達9491萬千瓦,5年增長了近30倍,占全球總裝機40%以上。技術路線日趨多元,從鋰電拓展至壓縮空氣、液流等多元矩陣,儲能時長2至4小時的項目裝機占比超七成,4小時及以上長時儲能項目占比超15%。湖北應城300兆瓦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并網運行,系統效率大幅提升且關鍵裝備國產化。應用場景呈現“電源側基地化、電網側區域化、用戶側多元化”特征,江蘇建設的規模化、多形態儲能調峰體系,最大調峰電力達1000萬千瓦,有效增強了電網調節能力。商業模式持續創新,“容量租賃+輔助服務”模式漸成趨勢。
也要看到,新型儲能產業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技術層面,結構性矛盾突出,鋰電占比過高與長時儲能技術短板并存,難以支撐大規模新能源消納。市場機制上,容量電價機制尚待完善,電力現貨市場價格信號引導不足,多元價值釋放受阻。安全基礎領域,電化學儲能熱失控風險尚未得到根本性管控,技術標準與管理體系亟待構建。產業鏈供應鏈環節,關鍵材料自主保障能力薄弱,退役電池循環利用體系尚不健全。以上挑戰亟需通過技術創新、完善機制、加強監管等方式系統應對。
強化技術創新,突破新型儲能發展瓶頸。系統布局國家級科技專項,推行“揭榜掛帥”,重點攻關長時儲能效率提升、本質安全防控等關鍵技術。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組建產學研用創新聯合體,推動裝備研發與成果轉化。在青海等資源富集區布局極端環境實證基地,開展多技術路線并行對比驗證,依托大數據平臺實現數據共享。給予首臺套前沿技術裝備政策支持,降成本、提韌性,增強產業鏈安全自主可控能力。
健全市場機制,構建可持續商業模式。明確新型儲能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在現貨市場未完善區域試點“容量租賃+調峰補貼”過渡方案,完善電價聯動。加快構建“容量電價+電量電價+輔助服務”多元收益體系,擴大峰谷價差,引入爬坡、轉動慣量等輔助服務品種。創新應用場景與調控方式,提升調用水平。推動綠電交易與儲能放電量掛鉤,實現環境權益顯性化。鼓勵“新能源+儲能”聯合運營與共享模式,支撐新型電力系統高效運行。
完善治理體系,筑牢產業安全根基。加快構建覆蓋“安全管控—產能調控—循環利用—標準引領”的全鏈條治理框架。實施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推廣“電池護照”溯源。依托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產能預警,建立備案動態監測與利用率指標體系,加強投資指導,避免低效重復建設。建立退役電池強制回收責任制,提升材料循環利用,保障關鍵礦產供應鏈安全。
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在西北、華東等適宜區域布局國家級產業集群,引導要素集聚,形成龍頭引領、梯隊協同的產業格局。深化“一帶一路”共建國儲能合作,發揮政府間多邊、雙邊機制作用,推動技術交流與裝備“走出去”,鼓勵企業布局海外儲能項目,組建中國儲能產業聯盟,強化風險管控,助力產業穩健“出海”。積極主導構網型儲能等核心領域國際標準制定,推動認證的國際互認,以高標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破解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瓶頸
作者:楊韡韡
責任編輯:劉芃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