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經濟組織是為了克服個體局限性,通過聯合所有、民主控制和共享收益的方式,創辦的以服務成員為宗旨的互助性經濟組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我國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能力持續增強,服務網絡更加完善,服務效能顯著提升,已經成為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的“加速器”。它通過組織農戶聯合生產,有效破解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推動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轉型;通過引進先進技術、推廣優良品種、開展技能培訓,不斷提升農民的科技素養和生產能力;通過農資統購、農機共享、市場對接等社會化服務,切實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可以說,合作經濟組織以市場化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持續動力。
從國際經驗來看,全球合作社的綠色發展理念與標準化實踐為我國提供了有益借鑒。如許多國家的合作社通過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獲得綠色認證,實現了農業增產增收,更推動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這些國際先進經驗值得借鑒。
面向未來,應進一步發揮各類合作經濟組織作用,以合作經濟組織為核心樞紐,推動農業生產與生態建設深度融合,優化要素配置,促進農業發展由“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轉變,不斷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基礎。
固“根系”,夯實組織基礎。為推動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應立足本地資源與農戶需求,科學規劃發展路徑。要完善內部治理與規章制度,提升運營專業化水平。優化農技、市場等社會化服務,建設信息共享平臺,促進政策與市場信息高效流通。同時,建立風險預警與應急機制,增強抗風險能力,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壯“頭雁”,攜同群雁齊飛。打造一支“頭雁”引領、“群雁”協同的人才隊伍,對合作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應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通過專業培訓提升管理者的戰略視野與規劃能力,培育優秀“領頭雁”。同時注重成員專業技能與合作意識培養,構建人才梯隊,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全員活力,為組織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領“航路”,探索合作模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可探索股份合作、資源聯合、租賃經營、托管服務等多元模式。鼓勵農戶因地制宜參與產業鏈各環節,善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拓展市場、創新服務。同時,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方式,合理分享增值收益,切實保障小農戶權益。
豐“羽翼”,加大外部扶持。對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應精準長效。有關部門要針對需求,精準對接技術、市場和品牌資源,優化政策和資金支持。創新農村金融,豐富信貸工具,完善擔保體系,保障生產資金。建立評估監督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構建多元支持體系。結合“國際合作社年”契機,加強國際交流互鑒,增強組織競爭力和發展韌性。
原標題:發揮合作經濟優勢助力鄉村振興
作者:秦立建、孫勤
責任編輯:趙宇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