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近年來特別是“十四五”以來,京津冀三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各展優勢、各顯其能、相互賦能,區域整體實力持續提升,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源。如何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朝著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的目標持續奮進?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京津冀區域整體實力持續提升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從擘畫藍圖到戰略實施取得哪些重大成果?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
京津冀同屬京畿重地,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但存在“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著”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主持召開事關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座談會。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成為推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實施的綱領性文件。到2030年的發展目標是: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區域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公共服務水平趨于均衡,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區域,在引領和支撐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特別是“十四五”以來,區域整體實力持續提升。2024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11.5萬億元,較2013年實現翻番,占全國比重回升至8.5%,成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源。
產業結構和規模持續提升。京津冀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6.2∶35.7∶58.1調整為2024年的4.3∶26.8∶68.9,其中北京第三產業占比超80%,天津超六成,河北提升幅度最大,達12.7個百分點,產業聯動的“六鏈五群”格局初具輪廓。
區域協同創新穩步推進。三地共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設立天津、通州、燕郊、雄安分中心,形成“北京研發、津冀制造”的產業協同模式。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成效顯著,協同開展“揭榜掛帥”,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區域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北京聚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組合拳,首都功能持續優化。河北實施“兩翼”帶動發展戰略、啟動石家莊都市圈建設,與京津共同構建協同有序的世界級城市群空間格局。天津攜手北京唱好“雙城記”,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進入新階段,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初見成效。
區域交通一體化實現突破。“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建成,京津雄半小時通達,主要城市1小時至1.5小時區域交通圈基本形成。“四縱四橫一環”網絡化綜合交通融合發展,客流內循環占比55.32%。三地共同打造世界級港口群,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生態環保質量有效改善,流域共治保碧水,推進跨區域河湖長聯動機制,集中開展對“六河五湖”綜合治理。聯防聯控護藍天,地區空氣質量顯著提升。從嚴管理守凈土,京津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政務服務共建共享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24年底,實現1053項跨省通辦,京津冀自貿試驗區推出230項“同事同標”事項。異地就醫實現“免備案”直接結算,社保“同城化”認定機制落地實施,京津優質教育資源持續向河北延伸。
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
一是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先行示范,使區域經濟結構更加合理。因時因地推動傳統產業先立后破,走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之路。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科創園區建設為重點,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圍繞“六鏈五群”,以產業鏈“織網工程”為載體,合力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是在探索高質量發展道路中先行示范,使區域一體化格局更加凸顯。匯集國內外新興資源要素,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共同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
三是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中先行示范,使兩個文明建設更相得益彰。既要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又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強化文旅深度融合、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四是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先行示范,使生態環境質量更加良好。把好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夯基筑本。探索以生態環境為導向的開發模式,完善區域生態旅游產品市場,構建生態橫向補償機制,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
五是在實現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使公共服務水平更加趨于均衡。推動便捷高效落實公共服務合作機制和政策銜接落地見效,促進民生紅利在區域間不斷釋放,落實落細跨省市就業人才的醫療、住房、養老、科研等保障政策。推動建立京津冀優質公共服務跨區域供給體系,促進三地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大進展
近年來,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進展如何?成效怎樣?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核心,被形象地稱為“牛鼻子”。抓住這個“牛鼻子”,才能有效破解北京面臨的“大城市病”難題,為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優化京津冀區域空間結構騰出寶貴空間和資源。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堅持一盤棋思想,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項目,以堅定的決心和有力的舉措,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標志性的重大進展。
第一,首都核心功能顯著增強。北京的城市戰略定位是“四個中心”——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推動非首都功能疏解,是為“四個中心”建設創造更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空間重構為提升核心功能提供支撐。通過大規模疏解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專業市場、部分教育和醫療資源,北京中心城區特別是核心區的密度有效降低。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累計疏解一般制造業企業超3000家,疏解提升市場超1000個。這些騰退出的空間,大部分用于服務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如增加綠地、完善公共設施、建設服務平臺、補充高精尖產業用地等。原大紅門、動物園等批發市場集群疏解后,部分區域正轉型發展為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國家級金融科技示范區等。
人口規模調控與質量提升見成效。隨著產業和功能的疏解,北京人口規??傮w趨穩,人口空間分布持續優化,為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降低公共服務壓力、保障首都高效有序運行奠定了基礎。同時,人口結構不斷優化,更多高技能、創新型人才伴隨新動能的注入而匯聚。
第二,一批具有標桿意義的疏解項目取得重大突破。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非簡單的產業轉移,而是著眼于區域整體功能布局優化的戰略性遷移。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在一片空地上拔地而起,與北京、天津構成等邊三角形,形成鼎足之勢。目前,雄安新區頂層設計基本完成,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階段。雄安新區成立以來,常住人口持續增長,2024年底達136.07萬人,4000余家北京來源企業在這里扎根創業,中央企業設立各類分支機構超300家。2024年全年疏解人員子女在雄安新區上學人數同比增加89.5%。央企、高校、醫院等疏解項目穩步推進,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等央企總部已投用或即將投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向全面提升功能品質邁進,全力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北京市級黨政機關和市屬行政事業單位率先搬遷至副中心,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目前,市級機關搬遷已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快速提升,運河商務區、行政辦公區、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等重點功能區初具規模,北京藝術中心、城市圖書館和大運河博物館成為首都文化新地標,環球影城成為北京文旅新名片。同時,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廊坊北三縣的協同發展也起到了輻射帶動作用。
教育醫療資源有序疏解與區域均衡布局成效顯著。北京部分教育資源通過合作辦學、建立分校等方式向河北、天津輻射,如北京景山學校、北京八中、北京五中等優質中小學在河北曹妃甸、廊坊等地建立分校。北京與河北醫療機構合作持續深化,北京天壇醫院、宣武醫院等優質醫療資源支持張家口、保定等地區醫院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提升了區域整體醫療服務能力。安貞醫院、友誼醫院通州院區等市屬醫院新院區投入使用,優化了北京市域內的醫療資源布局。
第三,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壯大。疏解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在疏解一般制造業的同時,北京聚焦發展高精尖產業,津冀積極承接轉化,形成了產業梯度布局、錯位發展的良好態勢。
北京著力構建高精尖產業體系。嚴格執行新增產業禁限目錄,從源頭上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大力培育數字經濟、綠色金融等高精尖產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陣地作用更加突出,研發投入強度持續位居全球前列,涌現出一批重大原創成果。今年1月至8月,北京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7.4%和9.6%;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388.5億元,增長5.2%。
津冀承接平臺集聚效應增強。河北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天津濱海新區等重點承接平臺建設提速,吸引了大批來自北京的產業項目。例如,河北滄州承接北京生物醫藥產業項目集聚發展,形成了頗具規模的醫藥產業集群;天津積極吸引北京科技創新資源,共建研發平臺和產業化基地。京津冀產業對接協作從“轉移承接”向“產業鏈協同”轉變,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有效提升,為天津、河北注入強勁發展動能。
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
三地如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不斷釋放區域協同發展的聚合效應?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三地立足自身資源稟賦與產業定位,以創新鏈串聯產業鏈,以資源共享打破行政壁壘,在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中持續釋放聚合效應,構建起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協同共進的發展態勢。
一是錨定功能定位,繪就各展所長的協同發展藍圖。京津冀協同發展需構建分工合理的創新發展格局,做好北京原始創新、天津研發轉化、河北推廣應用的有效銜接,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北京依托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升原始創新策源能力,憑借豐富的科技創新資源及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等重要平臺,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前沿領域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創新要素跨區域流動,為津冀承接產業轉移、共享創新成果創造良好條件。天津作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著力打造科技轉化的中試基地,圍繞原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方向,積極建設中試轉化平臺,推動原始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大力培育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及高水平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商,促進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構建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先導區。河北作為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注重打造和創新應用場景,以“場景創新、賦能產業”為主題,協同京津推進場景共建共享、協同部門打造重點產業領域場景、協同地方建設區域特色場景;聚焦先進鋼鐵、綠色化工等優勢產業發展需求,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綠色技術示范應用,著力打造產業轉型場景;圍繞高端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二是鏈動高端產業,解鎖優勢互補的聚合發展密碼。一方面,“六鏈五群”協同,加快產業生態建設。三地聯合繪制氫能、生物醫藥、網絡安全和工業互聯網、高端儀器設備和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六條重點產業鏈圖譜,梯次建設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五個產業集群。目前,京津冀共有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7個,其中三地聯合共建5個,涵蓋生命健康、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安全應急裝備、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另一方面,建設產業合作平臺,增強域內創新資源流動性。三地合作共建科技園區促進協同創新,中關村科技園區與雄安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河北曹妃甸、承德、保定、石家莊等地創建合作園區,實現了北京依托中關村對區域內其他地區的創新溢出。河北積極與京津共享創新資源,共建科技園區、創新基地、技術市場等新載體,聯合共建研發平臺,積極引進來自京津的產業創新創業團隊。2024年,河北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092.2億元,同比增長34.8%,“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協同創新發展模式初步形成。
三是深耕優勢領域,三地交出亮點紛呈的發展答卷。京津冀已形成“功能互補、層級有序、高效聯動”的空間格局,立足自身定位深耕優勢賽道,以差異化路徑推進協同發展。北京以創新為引擎,數字經濟領跑全國,人工智能領域優勢凸顯,獲批人工智能領域首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持續推進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已集聚全國超40%的頂尖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企業超2400家。“天津制造”向“天津智造”轉型,區域產業鏈優勢日益凸顯。2024年,天津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9%,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整體增速快4.3個百分點;智能制造產業呈現快速發展態勢,截至今年7月,已累計培育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400個;產業協同效能持續釋放,2024年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2328萬標準箱,同比增長5%;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不斷強化,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新增注冊企業分別超800家、300家。河北產業轉型步伐穩健,創新動力持續增強,著力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產業為主導的工業產業體系,加快工業企業技術創新發展,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鋼鐵行業環保轉型成效顯著,環??冃級企業數量保持全國第一,鋼鐵企業已全面完成環??冃揂,為全省工業減排作出重要貢獻;積極培育創新動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實現應享盡享,省屬國企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全國前列,2024年科技特派團精準助力企業攻克關鍵技術難題216項,推動創新主體規模擴容,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800家;科研平臺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河北省首家省實驗室——燕趙鋼鐵實驗室在唐山揭牌,開展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有力促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原標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劉夢甜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