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科技創新已成為大國競爭博弈的角力場。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在科技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既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關鍵抓手,也是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必須立足國情和發展階段,探索服務現代化建設的科技金融發展新路徑。
發揮科技金融對創新的支撐作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技金融作為連接金融資本與科技創新的關鍵橋梁,其重要性愈加凸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居于首位。
科技創新能夠有效提升供給體系的效率和質量。通過金融手段引導資本投向前沿技術和關鍵領域,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科技創新帶來的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不僅能夠有效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更能激發出潛在消費活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科技金融是推動我國經濟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重要力量。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離不開科技創新引領。金融資本作為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催化劑”,能夠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有效激活創新生態,為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奠定堅實基礎。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只有在原始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確保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才能在全球競爭中贏得主動。發展科技金融能夠有效推動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傾斜,以金融力量激發科技創新的最大效能,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總結科技金融發展的成效與經驗
近年來,我國科技金融發展成效顯著,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持續優化,資本市場創新活力加速釋放,為科技型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金融服務。
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國家層面對科技金融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政策供給持續強化。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推動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全面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能力、強度和水平,為各類創新主體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今年5月,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聚焦創業投資、貨幣信貸、資本市場、科技保險等方面提出舉措,為科技金融制度安排和工具創新指明了方向。
產品體系日益豐富。在政策推動下,科技金融工具箱不斷豐富。中國人民銀行增加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出債券市場“科技板”,允許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和創業投資機構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并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有效增強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意愿和經營主體的融資信心。
資金規模顯著擴大。截至今年6月末,全國科技貸款余額達44.1萬億元,同比增長12.5%,增速比同期全部貸款高出5.8個百分點,體現了科技信貸在金融投向上的優先性和高增長性。債券市場快速發展,已有288家主體發行約6000億元科技創新債券。這拓寬了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并降低其融資成本,體現出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強。
但也要看到,我國科技金融發展仍面臨一定挑戰。融資結構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信貸更偏好抵押充足、現金流穩定的企業,而科技型企業特別是初創企業大多輕資產、盈利模式不成熟,難以滿足傳統信貸要求,導致銀行“不敢貸”或“不會貸”問題仍較突出;風險投資市場的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市場化程度和投資效率仍有提升空間,資本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民間資本參與度偏低;政府投資基金的運行機制尚需優化,在資金投向和管理流程上仍有改進空間,還存在“重投輕管”的現象。
形成高度適配的金融支持機制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金融體系,應準確把握我國金融結構與產業生態的獨特性。既要正視我國以銀行業主導的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結構,也要積極借鑒國際經驗、因地制宜推動機制創新,形成契合中國國情、適應科技發展規律的金融支持機制。
一是充分發揮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的主渠道作用。間接融資體系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與我國居民儲蓄率高、風險偏好低等行為模式相契合。當前我國銀行業總資產占金融業機構總資產比重約90%,銀行作為金融資源配置主力,具有資金規模大、覆蓋網絡廣、風險控制能力強等優勢,其作用不可替代。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金融體系,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而要在充分發揮間接融資主渠道基礎上,推動間接融資理念、機制、產品、風控等全面優化,更好適配科技型企業的發展特征。
二是提升銀行服務科技創新能力。銀行要在科技金融體系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以服務科技創新為戰略任務,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綜合金融服務。需緊密結合企業特性和需求,不斷研發適合輕資產、高成長特征的產品。構建適合科技型企業的全面風險評估體系,充分運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構建基于企業科技能力、創新潛力和市場前景的多維度信用評估模型,適當提升風險容忍度,積極探索數據資產入表等創新模式。
三是完善投貸聯動機制。科技型企業普遍經歷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發展階段,具有投資風險高、回報周期長等特點。投貸聯動是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題的重要途徑,銀行可在政策支持及合規框架下,通過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的方式,開展股權投資,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投貸聯動機制將貸款與股權投資有效結合,既能使銀行享受企業快速成長帶來的股權增值收益,又可通過貸款支持解決企業現金流需求,有效降低單一融資方式風險,實現銀行與企業的長期共贏發展。
四是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構建更加科學高效的政府投資基金管理體系,明確功能定位,更加注重中長期價值,發展耐心資本,強化對創新生態、產業體系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支持,引導資金投向具有戰略性、牽引性的創新項目。堅持市場化運作,完善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提升投后管理和產業協同水平。
五是暢通科技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持續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深化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改革,暢通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鼓勵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拓展債券市場融資空間。完善科技型企業信息披露與信用評價機制,提高市場透明度和資源配置效率。充分調動民間資本參與的積極性,打造多元資本投入的科技金融生態。借鑒發達國家風險投資體系市場化經驗,通過稅收優惠、基金引導等手段,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完善風險補償機制和退出通道,提升民間投資回報預期和風險容忍度。
( 作者郭田勇 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
原標題: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責任編輯:馮虎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