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多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發展智慧農業作出重要部署,農業農村部出臺《全國智慧農業行動計劃(2024—2028年)》,明確公共服務提升、重點應用拓展、示范帶動三大任務。據統計,2024年中國智慧農業市場規模約為1000億元左右,且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5%。人工智能作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正日益成為構建高韌性農業產業鏈的關鍵支撐。
增強抵御力,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抵御力是指面對氣候、市場等沖擊時穩住基本盤的能力,人工智能在災害預測與市場調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生產端,它能夠整合氣象衛星、地面傳感器等多源數據,實現對災害的精準預測,并能生成應對方案,指導農戶科學開展農事活動。在市場端,人工智能通過分析價格、庫存和消費趨勢等信息,可提前預警價格波動,協助政府精準實施儲備調節、幫助企業優化庫存管理,有效減緩市場波動帶來的沖擊。此外,電商平臺依托智能撮合機制,能夠跨區域協調供需,平抑市場風險。
增強恢復力,從“慢恢復”到“快反彈”。恢復力是指在受損后盡快恢復的能力,在災后恢復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能通過無人機航拍與智能識別,評估受災面積,提升響應速度與作業效率。在金融支持方面,人工智能驅動的智慧保險系統能夠加速定損與理賠流程,幫助銀行快速發放應急貸款,既保障了農戶資金鏈穩定,也使其能夠及時獲得賠付款項,迅速投入再生產。同時,將人工智能融入國家農業應急指揮平臺,有助于構建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機制,實現災情信息實時共享與統一調度,優化應急物資運輸路徑,全面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促進轉型創新力,從“單一生產”到“數字鏈條”。轉型創新力是指通過技術和模式創新實現長期適應的能力。近年來,智慧農場在全國范圍內加快涌現。以湖南益陽為例,該地建成了全球首個再生稻無人(少人)智慧農場,依托北斗導航、AI智能決策與自動化農機技術,實現了水稻種植全程無人化作業,2024年,該農場的再生稻再生二季實測畝產達到511.0公斤,加上頭季測產的754.28公斤,全年畝產達到了1265.28公斤。相較一般單季稻的畝產水平,再生稻采用“一種兩收”模式,提高了單位面積產量,也有效降低了種植成本與勞動力投入,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在流通環節,人工智能助力構建智慧供應鏈與全程可追溯系統,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高效可視化管控,冷鏈物流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優化路線與倉儲調度,減少損耗、提高響應速度。同時,人工智能也催生出諸如智慧農業社會化服務、精準農業保險、農產品電商等新業態,為農民拓寬增收渠道。
為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鏈的轉型創新力,推動人工智能與農業深度融合,需持續推進以下舉措:一是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數據底座。智慧農業的核心在于數據。應加快建設覆蓋主要產區的農業物聯網、氣象監測站及遙感衛星系統,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的農業信息采集體系。推進國家農業大數據平臺建設,統一數據采集與共享標準,打破地區和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為人工智能應用提供高質量、可調用的數據基礎。
二是推動智能農機裝備研發與普及。應加大對無人駕駛拖拉機、智能收割機、精準播種機和植保無人機等裝備的研發支持與購置補貼,切實降低農戶與合作社的使用成本,提升智能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終端執行能力。同時,通過開展示范應用、推廣農機社會化服務等模式,提高先進智能裝備的普及率和利用率,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真正“下得了地、干得了活”,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環節的智能化水平。
三是培育創新主體與數字化人才隊伍。應支持涉農科技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積極應用智能化技術,通過落實稅收優惠、加強融資支持等措施,壯大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力量。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設立智慧農業、農業人工智能等專業與交叉學科,著力培養既懂農業、又懂技術、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此外,還需在基層廣泛開展數字技能與人工智能技術培訓,提升農民數字化素養,推動更多傳統農民向“數字農民”轉型,加快構建全鏈條農業人才體系。
四是完善金融與保險支持機制。設立智慧農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領域的重大示范項目與區域推廣。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服務,開發智慧農機專項貸款、數字農業項目融資及精準農業保險等金融產品,有效降低農戶引入新技術的資金門檻與試錯風險。對積極應用智能技術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探索采取以獎代補、風險補償等激勵機制,進一步增強其應用信心與可持續性。
人工智能正全面賦能農業產業鏈。隨著政策支持、產業協同與科研攻關的合力推進,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將從“盆景”加速轉變為遍布鄉村的“風景”,持續賦能農業產業鏈建設,為端牢中國飯碗注入堅實底氣。
原標題:數智賦能 推進農業產業鏈建設
作者:田莉
責任編輯:趙宇
網頁編輯:蘇偉